人工智能与未来教育前沿研究|种大双 杨枫 宋婷 马赟 陈曼:ChatGPT教育应用的优化路径
引用格式
种大双 杨枫 宋婷 马赟 陈曼.ChatGPT教育应用的优化路径[J].中国教育信息化,2023,29(6):017-025.DOI:10.3969/j.issn.1673-8454.2023.06.003
人工智能与未来教育前沿研究
ChatGPT教育应用的优化路径
种大双 杨枫 宋婷 马赟 陈曼
摘 要: 研究ChatGPT教育应用对通用人工智能时代下的教育数字化转型具有重要意义。通过系统测试和文献研究等方法,首先厘清ChatGPT的技术路线、应用场景和发展历程;然后从重塑教育的底层逻辑、催生学校结构变革和重构教育生态三个层面,论述ChatGPT给教育带来的机遇,并从技术局限性、伦理道德、知识产权、数据安全、知识异化等角度来论述其教育应用面临的挑战;最后提出ChatGPT教育应用的优化路径。一是加强自主研发,完善顶层设计。加强人工智能技术研发是掌握数字主权的必然要求,也是解决数据安全问题的关键。二是开发应用指南,引导应用方式。加快提升教育中各类主体的人工智能能力素养和伦理素养,遵循“伦理先行”意识,强化自律自治,共同打造良性发展的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生态。三是认清技术本质,回归育人本位。只有辨明技术本质,回归到育人的本质,才能在技术与人的双向耦合中,培育出新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个体。四是明确各方责任,加强情感互动。在开发者、教师、学校、学生等组成的教育生态系统中,要明确各主体的角色、责任与义务,重视对学生情感、态度、价值观的塑造,构建积极、健康且充满活力的教学环境。
关键词: 生成式人工智能;ChatGPT;大型语言模型;教育数字化转型;通用人工智能;数据安全中图分类号: G434文献标志码: A文章编号: 1673-8454(2023)06-0017-09作者简介: 种大双,河南中医药大学信息技术学院讲师,博士(河南郑州 450046);杨枫,通讯作者,河南中医药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,博士(河南郑州 450046);宋婷,河南中医药大学信息技术学院讲师,博士(河南郑州 450046);马赟,河南中医药大学信息技术学院讲师,硕士(河南郑州 450046);陈曼,河南开放大学继续教育与数字化应用研究中心讲师,硕士(河南郑州 450046)基金项目: 2022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“面向新型走班制教育时间表问题的模型构建与算法研究”(编号: 62207010);2023年河南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“‘5G+智慧教育’赋能河南省城乡教师融合发展的内生机制与实践路径研究”(编号:232102320152);2020年河南中医药大学研究项目“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促进学校高质量发展”(编号:2020-ZLYB-013)
一、引言
自2022年11月发布以来,ChatGPT的用户呈爆炸式增长,在全球范围内引起巨大的反响,特别是在教育行业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。以ChatGPT为代表的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,或许意味着一次较深层次的信息革命,将对人类经济社会生活带来巨大影响。ChatGPT是“生成式人工智能暴发”的一部分,可能会改变人们对工作方式、思维方式以及人类创造力的真正含义的看法[1]。新技术具有两重性,既带来机遇,也伴随风险。尤其在发展初期,技术的不完善、被滥用或操纵、监管体系不健全等,均会加剧技术及其应用的风险。ChatGPT似乎让人们看到了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技术奇点。数字技术对教育的影响存在多重逻辑,机遇与挑战并存[2]。对教育来说,ChatGPT是“阿拉丁神灯”还是“潘多拉魔盒”[3]?它给教育带来哪些机遇和挑战?如何优化ChatGPT教育应用的路径?为回答这些问题,本文首先厘清ChatGPT的技术路线、应用场景和发展历程,然后讨论其给教育带来的机遇和挑战,最后给出ChatGPT教育应用的优化路径。二、ChatGPT的台前幕后和前世今生
(一)台前幕后:应用场景与技术路线 ChatGPT台前是一个人工智能聊天机器人,幕后倚靠一个大型语言模型,兼具“人化”和“非人化”的特质。ChatGPT的实质是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突破性落地,是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典型应用,开启了通用人工智能时代。有研究者将其视为人工智能的第二次复兴,也有人将它视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开端[4]。 ChatGPT属于一种深度合成技术,是算法、算力和数据共同进步的结果,具有数字孪生、数字编辑和数字创作能力。基于这些能力,可以实现智能增强、智能转译、语义理解、属性控制、基于模仿的创作、基于概念的创作等功能。这些功能以文字、图形、音频、视频、虚拟场景及其复合形式表现。它在教育、科研、医疗保健、工业、电商、传媒、服务、金融、社会治理、艺术创作、智能办公、应急管理、智慧养老等多个领域能够发挥重要作用[5],如图1所示。GPT早期版本都未能引起人们广泛的关注,直到基于GPT-3.5模型的ChatGPT问世才引起轰动。ChatGPT主要以文字的方式来处理信息,是单模态的。传统的商业聊天机器人“有能无智”,而ChatGPT“有能有智”。例如,ChatGPT从对话中理解上下文的能力得到提升,能够比大多数现有解决方案更准确地做出响应,这有助于减少错误并改善人机交互时的用户体验。ChatGPT的硬件设施和算力变化符合摩尔定律,更新迭代较快。新发布的GPT-4模型把信息的处理方式拓展到了图像、音乐、视频,可以根据用户提示来生产视频,甚至用户可以选择视频的风格,是多模态的。微软的Bing Chat已经使用了最新的GPT-4模型。根据OpenAI 公司发布的最新消息,GPT-5也即将上市。
三、ChatGPT教育应用的机遇
(一)ChatGPT重塑教育的底层逻辑 ChatGPT给教育带来了危机感:知识不再有用、教育工具失效、能力模型迷茫、教育信仰危机[7]。从脑科学的角度讲,大脑有一种效能模式,会自动判断知识的重要性,对于重要的知识会作出反应,不重要的则无反应。大脑的这种特征在心理学上也得到证实。ChatGPT使知识变得唾手可得,迎合了大脑走捷径的喜好。教育的本质是使人发展,人工智能时代发展的关键就是要在新的环境建构新智商。若教育可以提高人类的智商,而人机协同可以创造出更高的智商和效率,那么我们会选择人机协同,这是重塑教育的底层逻辑。 知识的记录是将人类思想变成凝固的符号,知识的传播是教育的发端,知识的表达是通过文字、图片、视频等多种方式对知识的呈现。ChatGPT不但可以记录知识、传播知识、表达知识,还可以生成知识。当知识唾手可得时,还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去记忆吗?大脑获取、记忆和生成知识的过程,是神经元突触建立连接的过程,是催生智慧的过程。如果这一过程被类ChatGPT的人工智能替代,极有可能产生“机进人退”的不利局面。一定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是获得更高层次知识所必需的,但其获取方式有待重新认知。包含逻辑、推理和想象的思维方式更值得我们去反思。人工智能能够完成一定程度的逻辑和推理,想象就显得弥足珍贵。这种转变重塑了教育的底层逻辑,将推动教育哲学的转变。 (二)ChatGPT催生学校结构性变革 当前大多数学校教育实践的结构模式可以概括为年龄进阶、分科课程、班级授课和教师主导[8]。学校教育的变革可发生在系统目标、系统要素、要素间关系等不同层次上。若要素间相互作用的方式发生大范围且持久的制度性变化,则系统会发生结构性变化。这种结构性变化本质上是年龄进阶、分科课程、班级授课、教师主导等环节的交互模式发生变化。例如,不再以年龄进阶,而是以知识和能力进阶;不再以分科课程和班级授课为教学的组织方式,而是以项目方式进行,等等。尽管ChatGPT不是专为教育开发,却极具教学应用价值。已有研究表明,在传统教师主导的班级授课中,ChatGPT能够辅助“教师的教”和“学生的学”。可以畅想的是,如果由ChatGPT代替教师,由算法控制学习内容与进度,将会实现教学自动化。当这种教学模式实现规模化、常态化应用,即可催生学校的结构性变革。 (三)ChatGPT重构教育生态 ChatGPT在个性化教育中大有作为,对教师教学、课程设置、人才培养标准带来了挑战,正冲击现有的教育生态系统。 1.助力个性化教育 ChatGPT具有对话情境理解、启发性内容生成、序列任务执行、程序语言解析等功能,能够为学习者提供更加有效的个性化指导和交互式体验。一是可以根据学习者的知识水平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方案和学习材料。二是可以使学习者更容易和高效地获取教育资源。三是可以让学习者快速获取问题的答案,以及撰写论文、报告的参考资料等。四是可以提高自适应学习系统的易用性和准确度。学生只需通过“聊天”的方式即可获取问题答案,且随着数据量的增加和算力的提升,ChatGPT能够可以快速地自我学习和改进,这意味着答案的准确性也将得到提升。五是可以为学生提供某种价值情绪。例如,当学生倾诉考试不及格时,ChatGPT会首先表示歉意,然后给出应对建议,最后给出心理安慰,这种情感慰藉和心理辅导在教育中是难能可贵的。 2.重构课程体系 课程是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。课程设置要既能传承知识和经验,又能汇聚时代赋予的新技能和新知识。课程设置应与时俱进、不断发展。一方面,ChatGPT能够通过图灵测试和明尼苏达大学的法律考试,还可以在高考测试中取得不错的成绩;另一方面,ChatGPT可以使师生更容易和高效地获取教育资源、问题的答案、撰写论文和报告的参考资料。面对这些改变,现有课程体系是否能满足教育数字化转型的需求?类ChatGPT的人工智能工具是否要纳入课程体系?学生学什么才能有效应对人工智能的挑战?人工智能工具的使用是教师数字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,对信息时代的教育至关重要。技术变革要求教育者重视培养学生的核心技能。因此,在课程目标、课程内容、课程实施、课程评价上都应考虑ChatGPT的潜在价值。 3.重构学习评价体系在通用人工智能时代,传统的人才评价方式受到冲击,传统的人才观也发生改变。人才培养目标正加速由传统的“知识型人才”,转向“复合型人才”和“应用创新型人才”。人才观的变化会引发评价方式的变化。生成式人工智能让学习者有了“复合脑”,包括个体自身的内脑和与内脑相联系的外脑(人工脑)。内脑依赖生理特征,决定了学习者能达到的最高能力水平。外脑的价值依附于内脑,形式上可以独立于个体,决定了个体对于真实环境的感知能力与程度。复合脑的存在有助于对学习的科学评价。一种新的学习评价思维是,合理分配人脑与“人工脑”的功能与责任,鼓励学习者多参与高阶思维活动,减少低阶思维活动。
四、ChatGPT教育应用的挑战
(一)技术局限性 ChatGPT在推理、逻辑、数学和计算、价值倾向等方面的表现并不理想[9]。 首先,ChatGPT的推理能力并不可靠。通过对ChatGPT在推理、幻想和交互性方面的多任务、多语言、多模式评估,发现它在零样本学习上优于传统大型语言模型。有实验表明,ChatGPT在逻辑推理、非文本推理、常识推理等10个不同推理类别中,平均准确率为63.41%,因此它不是一个可靠的推理器,更擅长演绎推理而不是归纳推理。ChatGPT也存在幻觉问题。由于无法访问外部知识库,它会从参数记忆中产生更多的外部幻觉。但是ChatGPT的交互特性可以提高性能。另外,由于数据访问限制,ChatGPT的推理结果说服力不强。例如,由于ChatGPT访问PubMed、Cochrane等医学数据库受限,它对文献的处理大都在“摘要”层面,其研究深度和可信度备受质疑。 其次,ChatGPT在处理释义和相似任务时表现不佳[10]。该系统有时不能正确理解信息及其内在的逻辑关系,从而生成错误的回答。有时甚至“满口胡言乱语”[11]。ChatGPT不具备足够的虚假信息甄别能力,用户也无法判断它生成的内容是否正确。ChatGPT在撰写学术论文时,概述性观点较多,研究问题的深度不足,论证观点普通,论证语言单薄,回答“未曾见过的问题”能力较弱。 再次,ChatGPT在进行数理运算时,依靠语料库进行概率匹配,对存在因果关系的数理计算能力较弱。笔者以概率论题目测试ChatGPT的分析和计算能力,它连续几次都未能给出正确答案。ChatGPT对题目的分析正确,却在关键计算步骤总是重复出错,但通过提示后ChatGPT能够回答正确。 又次,ChatGPT设计中性化[12],但有时候又表现出一定的倾向性。例如,罗伯特(Robert)等使用ChatGPT创作爱尔兰打油诗,它对自由派政治家的描述是正面的,而对保守派政治家的描述是负面的[13]。 最后,ChatGPT生成内容是对历史数据的提取,无法对未发生的事情进行有效预测。另外,它在习语使用、情感共鸣、研究视角等方面也存在不足,还存在对话容量限制、答案多而不精、语言僵硬等现象,在释义和处理相似任务时表现欠佳[10]。 (二)伦理道德 生成式人工智能模糊了信息真实与虚假的边界,模糊了网络虚拟空间与物理现实世界的边界[14]。若使用不当,ChatGPT会加剧学术不端和教育不公平。随着ChatGPT的不断进化,它完成作业、撰写论文、通过考试的能力也越来越强,容易诱发考试作弊与学术不端,冲击现有的教育体系,挑战学术伦理道德规范。ChatGPT对法律法规和伦理道德方面问题的回答具有严格的约束条件,用户很难诱导它作出不正确的回答。但当“居心叵测”的用户不断通过质疑、恐吓、规训等语言威胁后,ChatGPT对伦理道德的判读有时候显得进退两难、模棱两可。 (三)知识产权归属 人工智能生成的文章是否符合《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》中“作品”的标准,其性质和知识产权归属问题有待解决。由OpenAI公司的使用协议第3(a)条可知,用户向模型的输入内容和模型的输出内容都归用户所有,用户对内容的合法性负责。不同用户输入相同内容得到相同输出的产权归属问题、不同用户输入相异内容得到相同内容的产权归属问题仍待解决。有研究认为,ChatGPT的创作产物属于“作品”[15],也有研究持相反态度。若属于“作品”,其著作权归属问题有待确认。人工智能系统主要包括三个利益相关者主体,即系统开发者、运营者和使用者。使用协议约定,ChatGPT系统使用者为系统生成内容的所有者,这也表明系统的“作品”著作权应归使用者。但是,不同用户生成的相同“作品”的著作权归属,应遵循“申请在先原则”。由知识产权的归属问题引发署名权之争。随着时间的推移,研究和争论的结果更倾向于“ChatGPT不具有作者署名权”。 (四)数据安全和隐私 数据安全和隐私问题包括数据来源合法性、生成虚假或违法信息、数据泄露等。数据来源风险主要指ChatGPT在自主学习过程中,存在数据获取侵权、数据内容不合法和采纳虚假信息三种风险。生成虚假或违法内容会扰乱社会秩序,为居心叵测的人提供思路方法。数据泄露风险主要是指用户的信息如果保护不当,可能被ChatGPT泄露的风险。用户需要权衡信息保护、信息利用和信息开发的关系。用户与ChatGPT的交互如果是跨境完成的,还存在数据跨境安全问题和跨国治理屏障。研发者在信息安全产生争议时,应能证明其程序设计无危害信息安全的故意,否则应承担“算法黑箱”的法律后果。类ChatGPT系统开发者应公布其数据获取的途径和来源。 (五)知识异化风险 “技术黑箱”产生的知识真实性难分辨、权威性难保证,知识碎片化加剧,引发机进人退[16]。ChatGPT在众多领域呈现“超越”态势,学生在接收到教师和机器人对问题的回答时会产生疑惑,对学生的身心健康,思想的自主性、独立性、创造性都有潜在的威胁。ChatGPT能否参与对学生情感和价值观的塑造?ChatGPT对于同一个问题的回答可能不同,这造成了知识的标准不统一。要警惕人工智能通过迎合用户喜好来构建思维的“舒适圈”[17],以防止“机进人退”。五、ChatGPT教育应用的优化路径
对ChatGPT的评价要理性,附带伦理价值探析。一方面,以ChatGPT 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可能会引发一场技术变革,重塑数字时代内容的生产和消费方式,极大地丰富人们的数字生活;另一方面,ChatGPT也会带来全新的挑战,其开发方和使用方都采取积极的策略,才能做到人工智能与教育博弈的纳什均衡[18][19]。基于前文论述,本文尝试构建ChatGPT教育应用的优化路径。
(一)加强自主研发,完善顶层设计 加强人工智能技术研发是掌握数字主权的必然要求,也是解决数据安全问题的关键。大型语言模型是通往通用人工智能的核心需求,它要求规模巨大、自主学习能力强大,可以基础设施即服务的模式运行。掌握数字化基础设施才能从根本上掌握数据安全。通过对百度的类ChatGPT模型“文心一言”进行对比测试,发现其性能还有待提升。国内信息技术头部企业应进一步布局国际领先的算力基地建设,加快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的落地步伐。 在制度设计上,我国在2022年3月开始实施《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》,包含生成合成算法的监管规定;又于2023年1月开始实施《互联网信息服务深度合成管理规定》,在算法治理中为深度合成率先立法。此外,《网络音视频信息服务管理规定》《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》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》都对算法服务的信息安全监管作出相关规定。我国将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提供者作为治理的枢纽,应当在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进程中深入内容生成的治理[15]。一方面,ChatGPT设计者和监管者应开发出相应的检测工具。例如,美国斯坦福大学开发了一款DetectGPT软件,可以检测论文是否由ChatGPT撰写。目前,ChatGPT并不提供信息的来源,这是学术写作的一个缺点。但是OpenAI公司提供了辅助查询工具Elicit (https://elicit.org/)。它能针对研究的问题,建议引用的参考文献,并从包含1.75亿篇学术论文的知识库中提取论文摘要[20]。另一方面,需引导使用者澄清ChatGPT在作品中的贡献。例如,《自然》(Nature)等期刊要求使用了人工智能工具撰写的论文,需在“作者信息”“方法”“致谢”部分注明。 (二)开发应用指南,引导应用方式 在合理使用方面,应加快提升教育中各类主体的人工智能能力素养和伦理素养,遵循“伦理先行”意识,强化自律自治,共同打造良性发展的ChatGPT教育应用生态。下面是针对教师、学校管理者和学生的一些具体指南。 1.教师应用指南 ①对于学生利用ChatGPT进行考试作弊的问题,采用线下考试即可破解。对于线上考试,可以使用监考或监视软件。然而,过度依赖考试(终结性评价)的做法已经被众多教育机构所抛弃。②制定ChatGPT等人工智能工具不擅长的作业和任务。例如,分析图像和视频、分析课堂小组讨论、分析长文本、分析最近发生的问题(还未进入文本生成器的训练数据中)[20]。考虑到人工智能算法强大的学习能力,这种方法可能是一种短期的解决方案。例如,新发布GPT-4模型已经支持对图像和视频进行处理。③在学习评价方面,避免使用简单且公式化的题目,应注重考查学生的创造性和批判性思维能力[21]。例如,在试题形式上,应注意设计主观题和客观题的比例,并在课堂上进行一定的评价,丰富评价形式,允许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。由于ChatGPT生成的内容是公式化的,导致相似输入对应的输出可能是一样或极为类似的。同班级学生使用ChatGPT生成的作业内容也极有可能高度相似。教师可以根据内容相似程度和相似答案数量,来判定学生是否使用ChatGPT来完成作业。图尼丁(Turnitin)已经开发了检测人工智能作品的工具。人工智能工具和作弊检测工具将上演“道高一尺魔高一丈”的竞赛游戏。④学生参与同行评价和“回教”[21]。回教是一种在医疗保健领域特别流行的沟通确认方法(患者/学生需要用言语证明他们已经理解)。⑤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,让学生明白人工智能只能是一种辅助工具,而非培养思维能力的捷径。⑥禁止学生随意上传实验和调研数据等,防止泄密,保护隐私。 2.学校管理者应用指南 ①就ChatGPT等人工智能工具的应用,对教师和学生进行技能培训。②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学术诚信培训。③在法律框架内更新学生守则和学术诚信政策,明确使用人工智能工具的指导意见和相应后果,禁止在设计、测评、考试等过程中使用ChatGPT作弊或抄袭。④谨慎开设学生可以很容易通过ChatGPT完成考核任务的课程。⑤鼓励、支持和分享人工智能工具对学习和教学影响的研究。⑥开设特许教学学院,将信息技术深度嵌入教学系统,探索ChatGPT的教育应用。⑦开发或引入人工智能内容检测工具。 3.学生应用指南 ①应积极了解学术诚信政策,以及学术不端行为的后果。②将掌握人工智能工具内化为数字素养,提高就业能力。③将人工智能工具作为“学伴”,而不是简单的采用人工智能生成的内容。④提高辨识人工智能工具产生内容正确性的能力,培养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。⑤尝试使用人工智能工具解决现实问题。当代大学生大多是“数字原住民”,更容易接受新事物和新技术,应充分发挥这种优势。⑥注意保护个人信息和公共信息安全。 (三)认清技术本质,回归育人本位 技术是把“双刃剑”,本身不存在好坏,而人类赋予其价值的好坏。在任何情形下,都不能忘记数字技术的工具属性。如果本末倒置,任其疯狂的无序发展,技术可能会反噬人类。因此,必须保证人类对ChatGPT的掌控。教育经历了知识的记录、知识的传播、知识的表达和知识的生产阶段。未来,只注重知识传授的教育方法已经难以为继。ChatGPT不但可以记录知识、传播知识、表达知识,还可以生成知识。当知识唾手可得时,知识的传播将显得不那么重要。教育的本质是使人发展,通用人工智能时代发展教育的关键就是要在新的环境建构新智商。 党的二十大将教育、科技、人才“三位一体”进行统筹安排和一体部署,说明了科技与教育之间相互促进的关系。教育应更加主动、更加紧密地拥抱科技。未来,教师的工作重心将偏重“育人”。只有辨明技术本质,回归到育人的本质,才能在技术与人的双向耦合中,培育出新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个体。回归育人本位,要注重学生高阶能力的培养。一种新的学习评价思维是,合理分配人脑与“人工脑”的功能与责任,鼓励学习者多参与高阶思维活动,减少低阶思维活动。 (四)明确各方责任,加强情感互动 教育的第一要义是学生的发展。在ChatGPT出现以前,人们一直尝试在各种教育情境中测试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,包括面向教师、学生和系统的人工智能教育应用。在开发者、系统、教师、学校、学生等组成的教育生态系统中,要明确各主体的角色、责任与义务。ChatGPT可以作为一个很好的教学辅助工具,充当助教的角色。学生可以合理使用ChatGPT,但要防止产生依赖性和“机进人退”。学校管理者应及时制定应用指南、政策和规范,协调ChatGPT教育应用中各主体间的关系,构建积极、健康且充满活力的教学环境。 重视教师、ChatGPT对学生情感、态度、价值观的塑造。在通用人工智能时代,学生对技术的使用具有不确定性,受益和受害可能只在一念之间。ChatGPT在葆有伦理道德因素的基础上,可以为学生提供某种价值情绪。这种能力可在教师无法提供足够人文关怀时,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情感交流。教育领域对ChatGPT应用的最大担忧是考核作弊和学术不端,而一味地禁止可能适得其反,正向引导更有利于个体的发展,疏胜于堵。参考文献:
[1]THOMPSON D. Breakthroughs of the year[J/OL]. The Atlantic, 2022.https://www.theatlantic.com/newsletters/archive/2022/12/technology-medicine-law-ai-10-breakthroughs-2022/672390/.
[2]联合国教科文组织.一起重新构想我们的未来:为教育打造新的社会契约[M].北京: 教育科学出版社,2022.
[3]王佑镁,王旦,梁炜怡,等. “阿拉丁神灯”还是“潘多拉魔盒”:ChatGPT教育应用的潜能与风险[J].现代远程教育研究,2023,35(2):11-17.
[4]令小雄,王鼎民,袁健.ChatGPT爆火后关于科技伦理及学术伦理的冷思考[J].新疆师范大学学报(哲学社会科学版),2023,44(4):123-136.
[5]张夏恒.ChatGPT的逻辑解构、影响研判及政策建议[J].新疆师范大学学报(哲学社会科学版),2023,44(5):113-123.
[6]DONG C, LI Y, GONG H, et al. A survey of natural language generation[J]. ACM Computing Surveys, 2022,55(8):1-38.
[7]张治.ChatGPT重塑教育的底层逻辑[EB/OL].(2023-03-09)[2023-03-23]. https://it.ynnu.edu.cn/info/1054/2763.htm.
[8]张志祯,张玲玲,米天伊,等.大型语言模型会催生学校结构性变革吗——基于ChatGPT的前瞻性分析[J].中国远程教育,2023,43(4):32-41.
[9]BORJI A. A categorical archive of ChatGPT failures[EB/OL].(2023-04-05)[2023-04-10]. https://arxiv.org/pdf/2302.03494.pdf.
[10]ZHONG Q, DING L, LIU J, et al. Can ChatGPT understand too? a comparative study on ChatGPT and Fine-tuned BERT[EB/OL]. (2023-03-19)[2023-04-10]. https://arxiv.org/pdf/2302.10198.pdf.
[11]MARCUS G, DAVIS E. GPT-3, lloviator: OpenAI’s language generator has no idea what it’s talking about[EB/OL].(2020-08-22) [2023-03-12]. https://www.technologyreview.com/2020/08/22/1007539/gpt3-openai-language-generator-artificial-intelligence-ai-opinion/?utm_medium=tr_social& utm_campaign=site_visitor.unpaid.engagement&utm_source=Twitter#Echobox=1598658773.
[12]SALLAM M, SALIM N A, et al. ChatGPT output regarding compulsory vaccination and COVID-19 vaccine conspiracy: a descriptive study at the outset of a paradigm shift in online search for Information[J]. Cureus, 2023,15(2):2-12.
[13]MCGEE R W. Is ChatGPT biased against conservatives? an empirical study[J]. An Empirical Study (February 15, 2023), 2023.
[14]张凌寒.深度合成治理的逻辑更新与体系迭代——ChatGPT等生成型人工智能治理的中国路径[J].法律科学(西北政法大学学报),2023,41(3):38-51.
[15]邓建鹏,朱怿成.ChatGPT模型的法律风险及应对之策[J].新疆师范大学学报(哲学社会科学版),2023,44(5):91-101.
[16]周洪宇,李宇阳.ChatGPT对教育生态的冲击及应对策略[J].新疆师范大学学报(哲学社会科学版),2023,44(4):102-112.
[17]张爱军,贾璐.算法“舒适圈”及其破茧——兼论ChatGPT的算法内容[J].党政研究,2023,180(3):22-33,124.
[18]卢宇,余京蕾,陈鹏鹤等.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教育应用与展望——以ChatGPT系统为例[J].中国远程教育,2023, 43(4):24-31,51.
[19]王佑镁,王旦,梁炜怡,等.ChatGPT教育应用的伦理风险与规避进路[J].开放教育研究,2023,29(2):26-35.
[20]MILLS A. How do we prevent learning loss due to AI text generators?[N/OL]. Blog post, 2023. https://docs.google.com/document/d/1m4e2VAlWBzXoteYSGvCO1eTf6GQlOsrjltoJvod0h6g/edit#heading=h.sc09s7ot25zw.
[21]KEFALAKI M, DIAMANTIDAKI F, RUDOLPH J. Editorial 5(SI1): Technology and education: Innovation or hindrance?[J]. Journal of Applied Learning & Teaching, 2022,5(1):6-11.
(1.School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, Henan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, Zhengzhou 450046, Henan;
2.College of Management, Henan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, Zhengzhou 450046, Henan;
3.Continuing Education and Digital Application Research Center, Henan Open University, Zhengzhou 450046, Henan)
编辑:王晓明 校对:李晓萍
往期目录|超链接版
期刊简介
《中国教育信息化》创刊于1995年8月,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,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主办,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国家级学术期刊。期刊内容力求全面深入地记录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建设进展、研究与应用成果和行业发展状况,开展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状况调研和教育信息化国际比较研究,服务于国家教育宏观决策;力求全面准确地把握教育信息化相关的方针政策和标准规范,及时追踪ICT前沿技术的发展趋势及其与教育的融合,深度挖掘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的体制、机制创新,服务于我国教育信息化实践。
●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
●中国人文社会科学(AMI)扩展期刊
●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期刊
●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收录期刊
●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收录期刊
●中国核心期刊(遴选)数据库收录期刊
●龙源期刊网收录期刊
一年12期,每月20日出版
20元 / 期,邮发代号:82-761
编辑部邮箱:mis@moe.edu.cn
通讯地址:北京市西城区华远北街2号921室